普通话获中国各民族普遍认同(调查与分析)
发布时间: 2009-09-08   浏览次数:

1998年至2004年,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组织实施了“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在全国除港澳台以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了大规模抽样调查,调查样本总数达到16万多户,47万多人。
调查主要采用问卷方式,问题的回答全部来自被调查者的自述。语言态度的差异主要从民族角度予以分析。
  基础教育语言的选择
  全国有94.63%与95.44%的被调查者选择普通话作为小学、中学教育语言。少数民族虽然认同普通话作为教育语言的地位,但也有相当一部分人希望他们的后代在接受普通话教学的同时,能够接受本民族语言教育。
  认为最好用普通话教学的比例,在小学阶段,汉族和满族、回族高出其他少数民族,在中学阶段,汉族和满族、回族的比例降低,其他少数民族的比例升高;认为最好用普通话和少数民族语言双语教学的比例,所有民族的小学阶段都高于中学阶段。少数民族被调查者选择小学阶段单用普通话的比例低于中学阶段的原因是:母语教育优先的自觉不自觉意识;因在许多少数民族地区还有很多孩子在上学前不会讲普通话而产生的对语言障碍的忧虑。
  对以后交往语言的选择
  关于今后交往中哪些语言或方言比较重要,97.85%的人选择了普通话。尽管现在全国会说普通话的人口比例为53.06%,低于汉语方言的86.38%,但十几种汉语方言中没有任何一种方言能够像普通话一样在全国范围内通行,而任何一种少数民族语言在全国范围内的交往中都不可能成为重要的语言。
  客观的语言现实状况是影响语言态度的主要因素,但主观的民族感情和民族忠诚也会影响被调查者的判断。97.85%的被调查者选择普通话,这反映了人们对普通话地位和发展前景的高度肯定和信心。但不同民族的选择是存在差异的,少数民族在选择普通话的同时,选择少数民族语言的比例明显高于汉族,反映了中国少数民族希望在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普通话的同时,也希望保持民族语言特性的心理。
  对普通话的直接主观评价
  无论在实用价值方面,还是在情感价值方面,被调查者对普通话的评价都是比较高的,均高于母语和区域通行语。不同民族之间评价是有差异的,但差异不是很大。
  实用价值评价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在“有用”这一指标上得分最高。中国推广普通话50多年来,现在不仅有53.06%的人口能用普通话进行交际,在集体(单位)场合使用普通话的比例已经达到41.97%。
  社会声望评价 普通话是法律规定的公务语言、教育语言和传媒语言,其社会声望得到了很高的评价,而且不同民族的评价差异不大。
  情感价值评价语言的情感价值是民族文化归属感的重要构成要素。感觉是否“亲切”,是被调查者对一种语言的心理感受。普通话“亲切”指标与“有用”、“有社会影响”、“好听”三个指标相比得分较低。但数据显示,民族因素对“亲切”方面评价的影响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明显。
  注意提升普通话的情感价值
  中国现在有汉、蒙、壮、满、藏、回等56个民族,通常所说的少数民族是指除汉族以外的其他民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所用的语言有100多种。据调查,不同语言民族之间在交际时,大多使用汉语。作为汉语标准语的普通话在族际交流及社会交际中的地位会越来越突出。
  从调查结果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教育不仅是中国政府的官方行为,也符合少数民族群体的心愿。改革开放以后,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等交流频繁,汉族和少数民族相互学习语言文字的现象越来越多。现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的双语教育,因应了现实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也符合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愿望。
  从语言情感价值和实用价值两方面比较而言,今后的语言规划要注意提升普通话的情感价值,使普通话真正成为中华民族产生民族文化归属感的精神纽带之一。
  调查发现,在小学和中学普遍存在用外语教学的“英语热”现象,而且不同民族群体对英语学习的热情一样高涨。英语的强劲冲击无疑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状况,对此,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